1月31日的苏宁临时股东会上,张近东在厘清和阿里关系的同时,更罕有地正面宣战京东,55岁的他野心依旧。
过去一年里,这位零售大佬上了两次地产头条,一是200亿入股恒大,成为恒大第三轮战投最重量级的伙伴;一次则是出资95亿购买万达商业股东持有的约3.91%股份。
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,两笔合计共近300亿的投资,占苏宁2016年全年营业收入的20%。
显然,两次地产战投对苏宁而言都不会是简单的财务投资,当新零售概念渐成行业共识,曾试图从传统零售商转型线下线上融合的苏宁,正在铺开第二次线下革命,拥有大量物业资源的地产商无疑是最佳合作伙伴。
295亿地产战投
2017年12月19日,苏宁在大本营南京召开战略发布会,这场本应是张近东与各供应商共谋划策的会议,却意外出现了一群地产界的风云人物。
据说,当天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、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、恒大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钧等堪称地产界半壁江山的300多位地产大佬均出席现场。
这是一个颇为微妙的交集,无论是张近东,还是作为首富的王健林和许家印,都正面临着彼此商业史上最重要的时刻。
彼此需要,且资源互补,最终达成合作也就顺理成章了。有趣的是,在这场“情投意合”的合作背后,三人也都冒险地下了赌注。
至于张近东,赌的则是自己一手打造的智慧零售,能否为苏宁带来更好的未来。
生意做到最后,说到底都是人的经营,只有价值观相同,才能付出真金白银谈合作。某种程度上,55岁的张近东、60岁的许家印和64岁的王健林之合作,或许也含有惺惺相惜的成分。
苏宁的线下革命
当然,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看,苏宁绝不只是白武士,当线下购物的风口回归,张近东看中的是万达和恒大丰富的商业、住宅等零售网络资源。
当天的战略发布会上,“被投资”的恒大和万达也纷纷上台表态支持。
各方支持下,张近东也为苏宁制定了目标,2018年新开店目标5000家,2020年总门店达到20000多家,商业综合体2000多万平方米。
事实上,自从2010年苏宁易购正式上线,开始线上线下双平台后,苏宁的线下门店数量增长速度开始逐年降低。2012年,线下门店数首次出现下降。
在已拥有店面不足2000家的情况下,提出了年内新开店5000家,三年内达到2万家的目标,张近东正企图借力地产商,进入传统零售发展的快车道。
种种动作表明,当新零售概念渐成行业共识,曾试图从传统零售商转型线下线上融合的苏宁,正在铺开第二次线下革命。
张近东的战斗
事实上,自1990年创立苏宁,张近东面对的零售行业竞争从来都如赤身肉搏般。
时间回到21世纪初,那时,刘强东还在中关村卖光盘,马云刚刚创建了支付宝,电商是个刚从大洋彼岸飘过来的新兴概念,而苏宁已和国美为电器巨头之名争斗了数年之久。
2008年,随着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入狱,长达十年的“美苏”之争出现转机,苏宁各方面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峰,全面超越国美。
然而,在与国美斗得火热时,张近东却低估了市场的悄然转变。传统零售市场翻天覆地,互联网如洪水猛兽,张近东的对手也从年轻6岁的潮汕商人黄光裕,变成了湖畔大学的马云,甚至是年轻11岁的江苏小老乡刘强东。
不同于此前对战国美时的攻势,面对电商的冲击,张近东一直以守为攻,缺乏决心。
转折出现在2012年,当年8月14日,刘强东在微博公开挑起了价格战,他承诺,从15日9时起,京东所有大家电价格都比苏宁线上线下便宜。
如出一辙的正面宣战,再次刺激了苏宁。2012年,苏宁的连锁店面数量首次出现减少,25.05亿元的年度净利润也成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。
2013年初,苏宁电器正式更名为“苏宁云商”,这只实体零售的大象才真正开始转身。为加速线上发展,缺乏电商基因的苏宁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收购其他电商平台。
最终,频繁地收购并没有给苏宁带来革命性的改变,受苏宁内部传统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影响,与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阿里、京东相比差距依然存在,且不断拉大。
2016年,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,并不断入股实体零售商,推行线上线下的结合,这对于苏宁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威胁。
这一次,张近东不再被动,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布局苏宁的“智慧零售”。
只是,热闹喧嚣的合作过后,一切总要归于平静。最终,市场是否买账,苏宁的变革能都跟上变化越来越快的零售行业,张近东在2017年这一场赌注是否押队,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来验证。
作者:黎倩